公茂果副教授:青年教師應該盡快融入團隊
青年教師應該盡快融入團隊
——公茂果副教授訪談
■ 記者 高巍巍
記 者:非常高興您能接受《西電科大報》的采訪,您對專家教授專題論壇怎么看?
公茂果:論壇辦得特別好,給廣大師生員工提供了一個思考和討論的機會,對于老師來說,也不失為是一種宣傳,使學生能更多、更好地了解老師。你們提綱中的那些問題,其他老師已經談了很多,所以,我今天主要是結合一些自己的經歷和體會,就年輕人成長的話題來談一點自己的淺見。
“特別是團隊中的知名專家,如果能夠拉年輕人一把,把年輕人帶到團隊中,這對年輕人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。”“如果是一個散兵游勇,孤身于團隊之外,要獲得這樣的機會就困難得多。更可怕的是,如果一個人經常游離于團隊之外,他的熱情和斗志也會消磨殆盡。”
記 者:您覺得學校在年輕人成長環境的營造方面做得怎么樣?
公茂果:學校給年輕教師提供了很多好機會,采取了許多好的措施。比如說,09年推出的“優秀青年教師支持計劃”、“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”,這些都給年輕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機遇。年輕人是學校發展的未來,學校也一直很重視年輕人的培養。
記 者:作為青年教師,您覺得青年人的發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環境?
公茂果:就個人發展和成長而言,我認為最關鍵的一條是“傳、幫、帶”。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講,光靠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,要融入團隊。特別是團隊中的知名專家,如果能夠拉年輕人一把,把年輕人帶到團隊中,這對年輕人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。
就拿我們智能所來說,實驗室的基礎條件,對我個人的發展作用很大。比如國際交流,我們實驗室跟國外的很多知名機構建立了良好的關系,這就是團隊提供給你的機會,有了這樣的條件,就不用自己再去從頭做起。國外的一些知名專家,如果沒有前期的聯系基礎,人家很可能就不會理會你。相反,如果你的身后有一個好的團隊,人家就會很高興和你交流。
07年我到新加坡去參加IEEE的年度盛會,當時的大會主席就邀請我擔任分會主席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,我們的團隊在智能計算領域有較好的國際影響力,做出了一些被人認可的成果。總之,以這種團隊模式搞科研,對年輕人的成長非常有利。
記 者:您認為我們學校的年輕教師融入團隊的程度如何?
公茂果:別的學院我不是很了解,就拿電子所來說,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。比如說杜蘭就是立足電子所,博士期間就在IEEE匯刊上發了好幾篇文章,畢業后到了與電子所有長期合作關系的杜克大學呆了一兩年,去年評上了百優博士論文和省部級人才。如果是一個散兵游勇,孤身于團隊之外,要獲得這樣的機會就困難得多。更可怕的是,如果一個人經常游離于團隊之外,他的熱情和斗志也會消磨殆盡。所以說,年輕教師要盡快融入到團隊中去。
“我覺得,既然自己已經成人了,就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。”“對于一個年輕人,這樣的現象更明顯,這對于年輕人的個人成長和成功而言,就是一種損失。”
記 者:可以看出,團隊對一個人的發展十分重要,特別對于年輕人。您剛才主要談了這方面的情況,我們了解到,您07年入選了全國大學生30強,現在又入選了省部級人才,除了團隊,肯定有個人的因素在里面,能不能結合個人的經歷,分享一下您的成功經驗?
公茂果:是的,依托團隊很重要,但個人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。上初中的時候,一個老師給我講過這樣一句話:志當存高遠,路自腳下行。就是說,心中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,用人生的理想督促自己去做好該做的事。當然,目標再遠大,志向再高,如果不付諸實踐,不一步步去做,理想也實現不了。所以說,樹立一個遠大目標的同時,還要腳踏實地,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,這樣理想才有可能實現。
這一點我深有體會。從本科上學開始,除了大一入學時,家里東拼西湊的8000元的學費,我再沒向家里要過一分錢。我覺得,既然自己已經成人了,就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。我送過牛奶,發過報紙、傳單,而且每年還能給父母帶點錢回去。
這是講個人努力,還有一點,我覺得年輕人要敢于走出去,多到國外去參加一些國際會議。很多人覺得自己的英語不夠好,做的東西不夠前沿,就不敢或者說不愿意去交流。其實,就學術研究而言,面對面的交流遠比郵件交流,或者是書面交流要有效果得多。通過論文,國外的專家很可能只會關注你的某一個學術觀點,而不是關注你本人,對于一個年輕人,這樣的現象更明顯,對于年輕人的個人成長和成功而言,就是一種損失。面對面的交流,可以使別人更好地了解你,關注你。
舉個例子,我目前比較成功的一個成果,恰恰就是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受啟發得來的。04年,焦李成老師帶我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,當時聽了一位美國科學家講的關于人工化學的一個模型。回來之后就想,我做的人工免疫系統模型,能不能用他的思路來實現呢?結果就成功了,包括我的博士論文也是基于這個模型來做的,這一點對于我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863項目,作用非常大。
“要敢于把學生推出去,一旦學生在國外取得成功,甚至是獲得學界大獎,這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學校的寶貴財富,成無形資產了。”
記 者:可以看出學術交流對您學術上取得成功作用很大,這對于學校的發展重要程度如何?
公茂果:對學校來說,這一點就更重要了。加強學術交流,學校就能建立更多的國際交流渠道。我們學校對于這一點還是很重視的,現在我們的研究生交流項目就非常多。傳統觀念認為把學生往外推,會使人才流失,是學校教育資源的浪費。其實,要敢于把學生推出去,雖然說從短時間來看可能沒有多大效果,可一旦學生在國外取得成功,甚至是獲得學界大獎,這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學校的寶貴財富,成無形資產了。
“一個人被認可,一個團隊被肯定,這其實就是對學校的一種認可,國際知名,靠的就是知名的團隊和知名的專家。”
記 者:學校確立了“特色鮮明,研究型、開放式,國內一流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”的奮斗目標,您認為咱們學校的國際知名度怎么樣?
公茂果:一個人被認可,一個團隊被肯定,這其實就是對學校的一種認可,國際知名,靠的就是知名的團隊和知名的專家。西電在電子信息領域還是比較強的,我去參加國際會議,人家一聽是西電來的,馬上會覺得你在這些方面做得肯定不錯。這也是我們的優勢和特色所在,這也給年輕人的發展和成長帶來了不少好處。
“一個學生四年當中如果連一次站上講臺的機會都沒有,即使以后有了這種機會,也會無所適從。”
記 者:前面您主要是就科研方面談您的感受,在教學上您有沒有什么新的方法或者體會?
公茂果:就授課方式上,特別是對于高年級的學生,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發言機會。比方說,我帶的《算法設計與分析》,我會留出來幾節課的時間給學生,讓他們談談自己對這門課的體會或者是對某一個知識點的理解,然后,把學生發言時的表現作為很重要的考核標準。這一點很有用,同學們都很積極,學生也很需要這種鍛煉。
這種方法,對于學生的總結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。一個學生四年當中如果連一次站上講臺的機會都沒有,即使以后有了這種機會,也會無所適從。
對本科生來說,要善于把握機會,鍛煉自己的能力。多參加一些競賽,在準備競賽的過程中,鍛煉自己面對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很多東西是書本上學不到的,這對于以后工作幫助更大。
記 者:作為一個年輕導師,在研究生培養方面,您有沒有什么體會或者絕招跟大家分享的?
公茂果:我認為,研究生主要得靠導師來引導。人常說,師傅領進門,修行靠個人,如何把他們領進門是先決條件。我喜歡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來鍛煉、培養學生。比如說,我會把學生每三個人分成一組,研究發現,三個人是最佳組合,人一多,就會相互推托。然后,一開始給每個小組分配任務,限期完成。通過這個方法,既完成了項目,也鍛煉了學生的能力,樹立了他們的競爭、合作意識。
另外,因為我跟學生之間的年齡差距比較小,所以我很愿意跟學生們以一種朋友的方式去交流,有項目任務的時候,我們會把所有的項目以外的事情全放下,一心一意地做項目,等項目結束,我就讓學生完全放松地休息一兩周,勞逸結合、有張有弛,這樣工作效率就會很高。
“如果你一直等著別人去搜索你的文章,那你的研究成果就處在被動的位置。”
記 者:我們注意到,您平時都會把自己的科研進展寫進自己的科研主頁里,能談談您這樣做的目的嗎?
公茂果:科研主頁,在國外很流行的,幾乎就是一種國際慣例。尤其是國外的一些知名專家,特別是在科研一線的專家都有自己的科研主頁。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宣傳自己,如果你一直等著別人去搜索你的文章,那你的研究成果就處在被動的位置,可一旦你有了自己的科研主頁之后,大家就會主動地去關注你的成果。
我從上碩士就開始寫科研博客了,這對我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。